劉鶴:將在改革開放四十周年時推出新的改革開放舉措瀏覽數:210次
今日,中財辦主任劉鶴在達沃斯論壇上表示,中國將推出新的力度更大的改革開放舉措,有些改革開放措施可能會超出國際社會的預期。中國將繼續治理污染,未來三年將加大污染防治力度。繼續加強改革開放,將擴大服務業特別是金融服務業的對外開放。近期要高度關注大國貨幣政策外溢性影響,以及股市債市大宗商品市場的變化;中期要關注勞動生產率的變化。中國將有序降低汽車進口關稅,今年年底在上海將舉行第一次進口博覽會。 以下是致辭全文: 女士們,先生們,朋友們: 大家上午好!非常感謝施瓦布先生邀請,讓我有機會參加本次達沃斯論壇。去年這個時候,習近平主席在這里發表了題為《共擔時代責任,共促全球發展》的著名演講,堅決支持和推動經濟全球化進程,受到國際社會的普遍歡迎。一年來,中國積極落實習近平主席的倡議,反對各種保護主義,加強產權保護,促進公平競爭,放寬金融業市場準入,主動擴大進口,積極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用實際行動推動經濟全球化進程。 施瓦布主席希望我借這個機會介紹中共十九大和中國未來兒年的經濟政策,我做一簡要回應。中共十九大確立了以習近平主席為核心的新的中央領導集體,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中國發展的行動指南,確定了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到2050年分兩步走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宏偉目標,明確了未來幾年中國的經濟政策方向。中共十九大報告是一份透明度很高的施政綱領,里面提的每件事都是向中國人民的莊嚴承諾,都必須要做到。而做到這些事,將為世界各國發展提供新的機遇。如果想了解中國的未來政策,我建議大家閱讀一下這份報告。 中國未來幾年經濟政策的頂層設計,是圍繞上述目標而制定的,關鍵就是要實施好“一個總要求”、“一條主線”和“三大攻堅戰”。 “一個總要求”就是中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今后幾年中國的宏觀經濟政策、結構政策、改革政策、社會政策都將圍繞這個總要求展開。從高速增長向高質量發展的轉變,是經濟發展的內在要求,中國正處于從人均收入8000多美元向1萬美元、進而向更高水平邁進的歷史階段。在這種情況下,高質量發展的主要內涵,就是從總量擴張向結構優化轉變,就是從“有沒有”向“好不好”轉變。這是在開放狀態下探索新的發展模式,將為諸多新產業的發展創造巨大的空間,比如與消費升級相關的制造業和服務業,與新型城市化相關的節能建筑、智能交通、新能源等諸多綠色低碳產業,這些不僅為中國,而且為全球企業創造著新機會。當然,實際關聯的產業遠遠不止這些,因為這是整個經濟體系現代化的過程。事實上,轉變已經發生。中國經濟內需穩步擴大,目前中國消費對經濟增長貢獻率達到58.8%比5年前提高了近4個百分點。服務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到60%,比5年前提高了5個多百分點。過去5年,又有8000多萬農業轉移人口成為市民,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58.52%,比五年前提高了近6個百分點。同時,能耗強度已經下降23.9%。 “一條主線”,就是要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從中國的實際出發,經濟發展的主要矛盾在于供給體系難以適應需求體系的變化,供求之間存在結構性偏差,需要及時調整。因此,通過改革提高供給體系的質量,是我們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基本路徑。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階段性重點是“三去一降一補”,就是在生產過剩的領域“去產能”在房地產領域去掉多余的庫存,降低過高的杠桿率,在全社會降低成本,在整個經濟結構中補上公共服務、基礎設施和制度性短板,全面提升供給體系的適應力和創新性。中國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已經取得了階段性成效2016年以來,中國已減少鋼鐵產能超過1.15億噸,取締1.4億噸“地條鋼”產能,減少煤炭產能超過5億噸。我們通過市場出清調整了供求關系,帶動了部分領域的價格回升,全要素生產率增速在2016年出現了由降轉升的拐點,這件事已經產生全球的正面外溢效應。這項工作,我們將繼續堅定不移地做下去。 “三大攻堅戰”,就是中國決定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風險、精準脫貧、污染防治三大攻堅戰。按照“木桶原理”,“三大攻堅戰”就是補齊我們發展中的三個最突出的短板,從而確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一是繼續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風險攻堅戰。在中國經濟面臨的各類風險中,金融風險尤為突出。我們將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針對影子銀行、地方政府隱性債務等突出問題,爭取在未來3年左右時間,使宏觀杠桿率得到有效控制,金融結構適應性提高,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增強,系統性風險得到有效防范,經濟體系良性循環水平上升。我們對打贏這場戰役充滿信心,思路也非常明確。從戰略上看,我們要堅持在改革和發展中解決前進中的問題。從戰術上看,我們要抓住突出矛盾,解決重點問題。我們有諸多有利條件:中國經濟出現企穩向好態勢,基本面長期向好的趨勢沒有改變;中國未來發展有巨大的潛能,既包括城市化的潛能,也包括改造傳統產業和創新發展的潛能等;中國金融體系總體健全,儲蓄率較高。我們已經開始妥善處置一系列風險因素,從去年四季度開始,中國的宏觀杠桿率增速已經有所下降,這是個好跡象。另外,各方面的風險防范意識正在強化,“剛性兌付”和“隱性擔?!钡氖袌鲱A期正在改變,這對我們防控金融風險創造了重要的心理條件。需要指出的是,中國金融風險的形成有特定的國際背景,其應對也與外部市場變化密切相關,化解金融風險是穩定全球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歡迎國際社會的參與和合作。
|